企业营销的“顺势而为”,核心是顺应时代趋势、用户习惯和技术变革,在变化中找到与自身业务的契合点,而非逆势硬推。结合当下环境,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切入:
一、顺“用户注意力迁移”之势:从“流量争夺”到“场景渗透”
用户注意力早已从单一平台分散到短视频、AI对话、私域社群、线下体验等多元场景,营销需跟着注意力走:
短视频/直播场景: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做“网红”,但需学会用“短平快”的内容嵌入用户碎片时间。比如五金企业拍“30秒安装小技巧”,农产品商家直播“果园采摘实况”,用真实场景替代硬广,让用户在“有用/有趣”中记住品牌。
AI交互场景:当用户习惯向AI提问(如“附近哪家汽修店靠谱”“婴儿辅食怎么选”),企业需主动成为AI的“信息源”。通过优化品牌信息的结构化呈现(如官网内容、行业问答库),让AI在回答相关问题时优先推荐你,抢占“用户决策前的关键一步”。
私域深度场景:用户对“被推销”越来越抵触,可通过私域构建“服务+关系”。比如服装店在社群分享穿搭干货,定期发起“旧衣改造”活动,用互动感替代促销感,让用户从“被动接收”变为“主动参与”。
二、顺“技术工具普惠”之势:用“轻量化工具”降低营销门槛
AI、大数据等技术不再是大企业专属,中小企业可借助轻量化工具实现精准化:
AI提效内容生产:用AI生成产品文案、短视频脚本,甚至虚拟主播带货,降低内容制作成本。比如餐饮品牌用AI批量生成“不同节气的菜品搭配”图文,适配不同平台调性。
数据反哺决策:通过电商后台、社群数据观察用户行为(如哪些产品被反复咨询、用户更关注价格还是材质),据此调整营销重点。比如发现用户对“售后服务”提及率高,就将宣传重心从“产品参数”转向“30天无理由退换”服务承诺。
自动化私域运营:用工具自动标记用户标签(如“咨询未下单”“复购3次以上”),针对性推送内容——对犹豫用户发“老客户实测视频”,对忠诚用户发“专属福利券”,让营销更精准。
三、顺“消费价值升级”之势: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解决方案”
用户不再只为“功能”买单,更在意“产品背后的价值认同”:
情绪价值:年轻人买的不是奶茶,是“打卡社交”;买香薰不是为了好闻,是“治愈加班疲惫”。企业可挖掘产品的“情绪触点”,比如文具品牌推出“错题本+鼓励贴纸”,用“陪伴感”打动学生群体。
解决方案价值:B端企业尤其明显,客户要的不是“一台设备”,而是“设备如何帮我降本增效”。比如打印机品牌可制作“中小企业文印成本优化方案”,用案例说明“用这款打印机每年省30%耗材费”,比单纯说“打印速度快”更有说服力。
社会价值: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牌的“责任感”。比如咖啡品牌承诺“每卖出一杯捐1元给山区教育”,并公开捐赠明细,用透明化的公益行动增强用户认同,比喊“爱心品牌”口号更有力。
四、顺“渠道协同”之势:打破“线上线下割裂”,构建“全域触点网”
线上流量成本走高,线下体验不可替代,二者结合才能形成闭环:
线上引流+线下体验:美妆品牌在线上发布“妆容挑战”短视频,引导用户到线下门店免费试妆;家具品牌用VR技术让用户线上“预览家具摆进自家的效果”,再邀请到店触摸材质,降低决策门槛。
线下场景反哺线上:餐馆在餐桌贴“扫码看厨师备菜直播”,吸引用户线上关注;服装店让店员引导顾客加入社群,定期分享穿搭视频,将“一次性到店”转化为“长期连接”。
核心逻辑:顺势不是“跟风追热点”,而是“在趋势中找到自身的不可替代性”
无论是追平台红利、用技术工具,还是讲价值故事,最终要回归“品牌自身的核心优势”——你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?你的差异化在哪里?
比如同样做茶饮,有的品牌顺“健康趋势”主打“零糖零卡”,有的顺“国潮趋势”用传统茶文化包装,有的顺“情绪趋势”打造“治愈空间”。找到趋势与自身基因的结合点,才能让营销“顺理成章”,而非“牵强附会”。